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應用前鋒計畫(EPEE)
1930年代臺灣平埔族群影音資料整合應用與推廣放映計畫

平埔族的分類與分布  

平埔族的分類與分布

目前大家通稱的「平埔族」,其實並不是一個族,而是相對於山區原住民的一個統稱,主要指早期居住在臺灣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平原附近的原住民。這些人和山區原住民相同,都是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民族,有其豐富的文化特色。但由於他們很早與外來者接觸,社會文化和物質生活的變化劇烈。在清朝時期,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部份都被納入統治版圖,劃入納稅服役的範圈,因而被稱為「熟番」或「平埔番」,以此相對於山區沒有納入版圖的「生番」。

十七世紀中期,荷蘭人的記錄中,提到的臺灣原住民聚落有315個番社。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將原住民分為北路諸羅番一至十(111社)、南路鳳山番一至三(51社)等十三個部落群,記錄中的番社共有162個;其中北路諸羅番十包括了北部地區許平埔聚落。住在這些「平埔」聚落的居民,彼此之間有什麼文化關連或差異,統治者一直沒有分辨的概念。直到19世紀末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Ino Kanori)開始到原住民各聚落實地調查,建立台灣原住民族群分類體系,將這些受漢文化影響較早,語言文化多已流失的「平埔族」,根據祖源傳說和文化特性分為:噶瑪蘭(Kavar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uran)、巴則海(Pazzehe)、巴布薩(Pavoza)、阿里坤(Arikun)、羅阿(Llo’a)、西拉雅(Siraya)、和馬卡道(Makattao)等族。這是第一次為平埔族賦予不同的分類和命名,後來雖有研究者根據不同材料提出小幅修正,但伊能的分類架構仍然奠定了主要的基礎。

平埔各族分佈地區

族名 分佈
噶瑪蘭
(Kavaran)
原分佈於蘭陽平原,十九世紀中葉大批往南遷徙至花蓮和台東一帶。
凱達格蘭
(Ketagalan) 
以北部海岸和台北盆地為主,北起基隆,沿大屯火山至淡水河口,南達桃園縣境內。
道卡斯
(Taokas
台中縣大甲以北,經苗栗縣沿海地帶,至新竹市附近之海岸平原地帶。
巴布拉
(Papuran )
大肚溪以北至清水以南、大肚台地以西之海岸平原地帶。
巴則海
(Pazzehe) 
以豐原為中心,北起大甲溪岸,南迄潭子鄉,東達東勢一帶,西至大肚山為界之地帶。 
巴布薩
(Pavoza) 
主要分佈地為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之間,主要在彰化平原,其中一支深入台中盆地至今台中市西方。
阿里坤
(Arikun)
有些分類將二者合稱洪雅族(Hoanya),主要分布於台中霧峰以南,台南新營以北,接近山麓之平地。 
羅阿
(Llo’a)
西拉雅
(Siraya) 
主要分佈於嘉南平原地區,北自台南麻豆附近,南達屏東林邊一帶之平地或山麓地帶。 
馬卡道
(Makattao) 
分佈於屏東地區,不少研究者認為馬卡道族應該歸為西拉雅族的一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伊能嘉矩1899、潘英1992、李壬癸1992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