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應用前鋒計畫(EPEE)
1930年代臺灣平埔族群影音資料整合應用與推廣放映計畫

部落巡迴放映會

第三場: 6/17(四)7:30pm 流流社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新店路140號(噶瑪蘭ㄟ古厝)


清代史載噶瑪蘭聚落有36社,如今保存最好的要算是位於宜蘭五結鄉季新村的『流流社』。早期噶瑪蘭人多傍水而居,或居於平原上凸起的高地,以農耕、漁獵為主。「流流」二字在噶瑪蘭語中的意思是"地形細長或水流沖積之地",流流社址即位於冬山河南岸的高凸沙地上。流流社原址於19世紀末的蘭陽溪水患被沖毀,於20世紀初沿冬山河支流形成聚落;清代文獻裡,此村社於當時尚有噶瑪蘭後裔42人。

有關流流社聚落形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乾隆、嘉慶年間(約200年前),由母社婆羅辛仔罕社分出,建社之前是母社的狩獵、遊耕地;另一說則認為荷治時期(約300年前)即已建社。如今聚落入口聳立著一顆高大的橄欖樹(大葉山欖)為聚落地標,相傳即為馬偕牧師當年傳教時所植。目前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人已經不多,流流社內由噶瑪蘭後裔經營的噶瑪蘭風味民宿與文物館,已成為宜蘭旅遊的新興景點。

 

‧放映活動紀錄

本場放映活動,主要由「噶瑪蘭ㄟ古厝」民宿協辦。該民宿主人林天成夫婦為主要聯絡安排者。

計畫助理們大約在晚上六點半開始整理放映會場地──『噶瑪蘭ㄟ古厝』裡的附屬咖啡廳,及準備放映器材。七時許,民眾陸續進場,並享用民宿主人林天成夫妻準備的點心。放映會在七點半正式開始,除了計劃相關工作人員以外,大約有25位民眾出席。計畫主持人胡家瑜老師與部落耆老致詞後,「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紀錄片開始播放。

影片大約在八點半播放完,記錄片導演潘朝成老師分享了關於影片的概念,接著在場的噶瑪蘭族人及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也紛紛發表了意見及心得,達到很好的分享交流。座談會結束時,助理幫忙發送活動紀念鑰匙圈給參與的民眾,然後幫忙收拾場地。最後大約於十時正收拾完畢,正式結束宜蘭的巡迴放映。

‧活動照片

流流社放映場地「噶瑪蘭ㄟ古厝」 記錄片放映中 胡家瑜老師,流流社林天成夫婦(民宿主人),張仁理牧師,還有計劃助理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