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應用前鋒計畫(EPEE) 1930年代臺灣平埔族群影音資料整合應用與推廣放映計畫 |
部落巡迴放映會 |
‧第一場:6/15(二) 7:00pm 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奇立板社) |
地址: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廍後路仁愛新村50號 |
![]() |
噶瑪蘭族的奇立板社,位於今壯圍鄉東港村,蘭陽溪下游濱海沙丘內緣,社名原意「沙」頗能反映出當地之環境特色。東港村從清朝、日治至民國67年3月之前,皆以「廍後」為庄名或村名。迄今仍維持廍後、頂社、下社三個聚落形態(參見行政轄屬變化表),其中頂社即蘭陽溪以北20所番社中的「奇立板社」。1883年,馬偕牧師曾在此處社立奇立板教會20世紀初,奇立板社尚有噶瑪蘭後裔81人。 |
頂社 | 下社 | 廍後 | |
開蘭初期 | 幾立板 或奇立板民莊 |
瑪嚕穆罕 或蔴里目罕 |
|
光緒13年 (1887) |
民壯圍堡 奇立板庄 |
民壯圍堡 貓里霧罕庄 |
民壯圍堡 廍后庄 |
明治33年 (1900) |
民壯圍堡 奇立板社 |
民壯圍堡 貓里霧罕庄 |
民壯圍堡 廍后庄 |
大正9年 (1920) |
壯圍庄廍后 | ||
奇立板 | 貓里霧罕 | 廍后 | |
光復後 | 壯圍鄉廍後村 | ||
民國67年3月 | 壯圍鄉東港村 |
行政轄屬變化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林萬榮編輯《宜蘭史略》,(宜蘭縣政府印行、民國62年12月),頁20與頁39,以及黃雯娟 |
撰述《台灣地名辭書》,(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89年12月)卷一,頁101-102與頁107。 |
‧放映活動紀錄 |
本場放映活動,主要由廍後社區壯圍番社同安廟管理委員會協辦。該委員會主委潘英才先生為主要聯絡安排者。 放映當天下午大約四時許,本計畫助理們抵達廍後社區活動中心,開始進行放映會的準備工作。廍後的居民們都熱情地主動提供幫忙,還借出了KTV點唱機和音響,放在會場裡供大家娛樂。社區中心的音樂很快吸引了大批民眾,五點多開始會場裡便顯得很熱鬧。同時,奇立板部落耆老潘英才之妻與媳婦,伙同新任村長潘建淵之妻,也在另一個角落準備著她們拿手的炒米粉和魚丸湯,作為活動提供的餐點。 大約六點多,部落民眾開始陸續地享用餐點。放映會於七時許正式開始,計畫主持人胡家瑜老師、部落耆老致詞後,開始播放「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紀錄片;在場的觀眾有60餘人。影片放完後,進行座談與心得交流分享時,潘英才主委、潘建淵村長等人踴躍提出感想與建議,作為影片後續修正時的參考。心得座談的活動大約在八點半告一段落,助理們發送此活動特別訂製的鑰匙圈紀念品給前來參與的民眾。工作人員收拾場地離開,放映會在九點圓滿結束。 |
‧活動照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