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雍正九年)出生於福建漳浦的吳沙,在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渡海來台,最初在淡水以「通番市」為生;主要將草藥、布匹、鹽、糖和刀等貨物賣給番社,再將番社換回的山產、獸皮或木材等物品賣給漢人。後來娶得三貂社頭目之女為妻,並擔任三貂社頭目。根據漢人史料記載,吳沙「見蘭中一片荒埔,生番皆不諳耕作,亦不甚顧惜」,立志開闢宜蘭。因此,他以三貂社為基地,展開拓墾宜蘭平原的準備工作。1796年(嘉慶元年),吳沙獲得官府的認可與協助,率領漳泉粵移民一千多人,鄉勇二百多人,以及通曉噶瑪蘭語者二十三人,乘船從烏石港登陸並在當地修築土圍稱為「頭圍」(現今頭城鎮)。吳沙以頭圍為據點,建立了宜蘭第一個漢人聚居地。噶瑪蘭人初期的反抗極強,雙方經常戰爭,吳沙也不時率領墾戶退回三貂社。據說在1732年(嘉慶二年),由於噶瑪蘭各部落發生傳染病,許多族人病死;懂得醫術的吳沙施藥救活不少人,雙方關係才獲得改善。吳沙將墾民組織成「結」(十數人為一結)、「圍」(數十結為一圍)等嚴密而有系統的群體,在宜蘭接連開發二圍和三圍等地。1798年(嘉慶三年)吳沙病逝後,他的侄子吳化繼續領導,開墾四圍、五圍、員山、湯圍、柴圍、大湖圍等地區。1810年(嘉慶15年)清政府正式將宜蘭納入版圖後,漢人移居更加快速。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宜蘭地區原本噶瑪蘭人的生活領域,大部分變成漢人的田地,因此造成噶瑪蘭人顛沛流離充滿血淚的遷移歷程。
19世紀初,宜蘭納入清朝版圖,由於漢人武裝屯墾及「流番」遷徒進逼,使得喪失土地的蘭陽平原噶瑪蘭人,在1840年代左右開始大批遷徒至花蓮奇萊平原附近,建立新的聚落─加禮宛五社。是但,牡丹社事件(1874年)後,清朝強力施行開山撫番政策,展開修築「北路」(約現今的蘇花公路)的計畫,成為花蓮地區原住民不滿和衝突的導火線;1878年(光緒四年)終於爆發了噶瑪蘭人聯合奇萊平原另一個族群─撒奇萊雅聯合反抗官府的「加禮宛事件」。有關事件的起因有二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漢商陳文禮越界侵墾加禮宛社土地而引發;另一種說法為漳浦人陳輝煌「指營撞騙,按田勒派,共詐番銀不少;該社被逼難堪,是以決計反撫」。加禮宛社事件,造成清兵強力鎮壓,事件後噶瑪蘭族人精銳盡失。戰事結束後,清政府積極鼓勵墾民與商販前往花蓮移墾;同時,總兵吳光亮採取「勒遷以分其勢」的政策,勒令許多參與戰事的加禮宛社噶瑪蘭人及撒奇萊雅人(Sakizaya)遷離,此後噶瑪蘭人大多遷至花東海岸;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與立德部落,成為現今噶瑪蘭較具規模的部落。
年代 |
事件 |
1633 |
西班牙人入侵蘭地噶瑪蘭族各社。 |
1634 |
西班牙人在蘭地建教堂,開始以西方文化霸權殖民掌控。 |
1643 |
荷蘭人入侵蘭地驅走西班牙人,以武力掌控各社,並得以傳教。 |
1650 |
荷蘭人調查噶瑪蘭族村落有45個,人口數為9670人。 |
1768 |
漢人林漢生召眾入侵蘭地,噶瑪蘭族人維護領域而擊退。 |
1796 |
漢人吳沙率千餘人進入蘭地,向噶瑪蘭族人立誓不侵佔土地並「埋石立約」,隔年卻違背誓言進行集體土地侵佔行動。 |
1810 |
未得到噶瑪蘭族人的同意下,清朝片面將蘭地收入清朝版圖。 |
1812 |
蘭地快速被侵墾,造成噶瑪蘭族的傳統領域嚴重流失,清朝特立「加留餘埔」(保留地政策)保護噶瑪蘭族政策。 |
1813 |
清朝將噶瑪蘭族各社定界址,禁止漢人侵佔噶瑪蘭族「保留地」。 |
1835 |
通判柯培元感於「人欺熟番賤如土」,作<熟番歌>以勸戒父母官善待噶瑪蘭族人。 |
1853 |
生存空間遭受空前的擠壓,以加禮遠社人為主體的噶瑪蘭族,開始大量的往花蓮遷徙。 |
1878 |
後山北路通開,引進清朝國家勢力,花蓮噶瑪蘭族與撒基拉雅族為了維護土地領域主權聯合抵抗清朝軍事武力「加禮宛事件」,失敗後被迫往南遷花東海岸ㄧ帶。 |
1895 |
台灣割讓日本殖民政權,日本以「保留地」阻礙經濟發展為理由而廢止,宜蘭地區噶瑪蘭族生存空間更為壓縮。 |
1896 |
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來宜蘭調查,噶瑪蘭族僅剩下2789人。 |
1935 |
日本統計台灣常住戶口,宜蘭地區噶瑪蘭族人只剩1544人。 |
1945 |
進入民國時代,日本之「理蕃政策」經修改後成為「山地政策」,「番界」內的「蕃」人成了「山地同胞」;普通行政區的「蕃」人則成了「平地山胞」,而原來註記為「熟」的「蕃人」,便依其傳統語言文化越加模糊不清而被視為「漢化」了。 |
1954 |
內政部核定原住民九族名稱,噶瑪蘭族並未列入。 |
1956 |
省府曾三次辦理登記為平地山胞,第一次辦理時間為1956年,隨後於1957年補辦登記;最一次則為1959年,這一次確定逾期概不准再補辦登記手續。故當時一些噶瑪蘭族也在此時登記為平地山胞身份,而擁有今平地原住民身份。當時原住民族處於污名化、歧視化、偏見化的時空中,導致不願、不敢登記者眾多,時至今日,當時未登記者尚難擁有官方認定之原住民身份。 |
1975 |
日本商人欲得到新社岩棺,請豐濱鄉民從Lulan(岩棺之地)偷運新社岩棺到平地,但棄置於新社部落台11線公路旁,後來移置豐濱鄉公所前。 |
1987 |
省立博物館向花蓮豐濱鄉公所借展新社岩棺,噶瑪蘭族藉著「豐濱之夜」,展演Kisaiiz歌舞,並且首度公開宣稱自我認同的民族-噶瑪蘭族,並且要求政府承認噶瑪蘭族是台灣原住民族。
|
|
貓里霧罕社頭目後裔偕萬來千里尋根,自花蓮到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訪查噶瑪蘭族人史料,引起宜蘭學界重視。 |
1989 |
省立博物館將新社岩棺,移往台北新公園展示。 |
1990 |
8月第一屆旅北噶瑪蘭族鄉親聯誼會。 |
1993 |
8月花蓮新社部落主辦噶瑪蘭鄉親豐年節,積極展開認同、文化尋根運動。 8月花蓮潘木枝家族開始尋根。11月今年聯合國訂為國際原住民年,應台北縣政府之邀,新社參加烏來原住民文化藝術節,演出Kisaiz巫師祭儀,會中長老演說瑪蘭族為第十族。 |
|
12月29日新社頭目潘清波去世。 |
1994 |
新社偕萬來長老在宜蘭、花蓮兩地小學,教噶瑪蘭母語。 2月花蓮新社朱阿比、潘烏吉巫師到花蓮新城加禮宛社,舉行PatoRoqan 傳統祭亡靈儀式。3月新社部落頭目過世,由葉鎮馬代理頭目、潘武郎為副頭目。3月全國文藝季應花蓮文化中心之邀,新社演出Kizaiz巫師祭儀及傳統生活。3月應烏來鄉公所之邀,參加烏來「九族聯歡--尋找山海精靈之夜」,新社演出Kisaiz巫師祭儀。4月花蓮新社偕萬來長老、楊功明等人,到屏東原住民文化會議中陳情,李登輝總統當場口頭表示,會考慮將噶瑪蘭族列為臺灣第十個原住民族。 |
|
5月花蓮縣噶瑪蘭族協進會,長濱、樟原等40餘年輕人,組隊返鄉參加端午龍舟賽。
第五屆旅北噶瑪蘭族鄉親聯誼會。8月潘朝成(木枝‧龍爻)以平埔族身份考進公
共電視,成為原住民培訓記者。 |
1995 |
文建會主辦「台北國際樂展」,新社噶瑪蘭族在國家音樂廳演出Kisaiiz歌舞。 |
|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噶瑪蘭200年紀念日,邀請台北、宜蘭、花東的噶瑪蘭代表開意見徵詢會,會中決議成立:「噶瑪蘭文化基金會」,並先成立籌備會,推舉籌備委員。宜蘭縣政府主辦噶瑪蘭200年紀念日,邀請花東噶瑪蘭鄉親返回流流社,並舉辦靜態噶瑪蘭人生活群像展及歌舞晚會。召開「噶瑪蘭文化基金會」籌備會第一次會議,更名為「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並審議組織章程草案,開始籌募款項,直至2000年底仍在募款中。 |
|
8月宜蘭加禮宛社,善於自彈自唱噶瑪蘭族傳說故事的陳秋香長老去世。 |
|
8月新社林阿春過世後,由朱阿比、潘烏吉、潘阿玉巫師補做PatoRoqan。8月花蓮東興與新社部落在東興舉辦豐年節。8月花蓮新社巫師在朱阿比家舉行Pakelabi,共8位祭師參加,有一位小女生加入。
|
1996 |
旅北噶瑪蘭族人以「噶瑪蘭族復名促進會」、「噶瑪蘭同鄉會」名義,宣布3月14日為「噶瑪蘭亡族日」,並前往台北市政府、內政部遞交陳情書。 |
|
3月台北頭目謝宗修獲任台北市政府 “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為第一個官方機構中有噶瑪蘭族代表者。3月參與凱達格蘭大道更名典禮,新社表演Pakelabi巫師祭祖歌舞。 4月花蓮新社部落恢復傳統方式的海祭。 |
|
4月文建會中正文化中心主辦,「台北國際樂展」,新社噶瑪蘭在國家音樂廳演出kisaiiz歌舞。以「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籌備會」之名,與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合辦「刺桐花開了」系列活動。 |
1997 |
台北市政府主辯“台北市原住民文化祭”,首次邀請噶瑪蘭族參與歌舞及祖靈呼喚等靜態展演。新社朱阿比、潘阿玉、潘烏吉阿嬤參加,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主辦手工藝展,其香蕉織衣獲創作獎第二名。 |
1998 |
花蓮新社Qataban(豐年祭)中選出朱阿爻為新任頭目。新社巫師在潘阿玉家舉行Pakelabi,共七位祭師參加。 |
|
臺灣平埔學會在台北成立,噶瑪蘭族偕萬來長老、台北謝宗修頭目等代表參加,會旨主要推動復名運動。潘朝成(木枝‧龍爻)擔任常務理事。長老偕萬來先生參加,行政院原民會主辦「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演講噶瑪蘭族音樂的重現。 |
1999 |
新社部落朱阿比、潘阿玉、潘烏吉以噶瑪蘭族香蕉絲作品獲得台中縣第五屆編織工藝獎之生活產品設計貳獎。 |
|
樟原部落噶瑪蘭雕刻家阿水(陳正瑞),參與原住民雕鑿山海情,921賑災義賣創作展(大安公園--社教館)。 |
|
噶瑪蘭族裔潘朝成(木枝‧龍爻)出版「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一書。 |
2000 |
新社部落朱阿比阿嬤香蕉絲織布獲頒台中縣文化局手工藝貢獻獎。5月新社國小舉行噶瑪蘭教材研習。8月花蓮新社天主教友在望彌撒後聚餐,歡送法國神父回國休假,並舉辦 Qataban歌舞。8月花蓮立德部落豐年祭。 |
|
新社祭師在陳仁愛家舉行Pakelabi,共六位巫師參加。花蓮新社參加花蓮文化局主辦「山谷的樂舞原聲」戶外演出,表演 Pakelabi祭師祭儀。樟原噶瑪蘭雕刻家阿水(陳正瑞),參與第一屆台灣原住民巨型木石雕刻創作展(大安公園),其創作「文化之樑」,交置於原住民主題公園。 |
2001 |
噶瑪蘭族參加在立法院舉行的「政府如何承認平埔族群公聽會」,全台十族的平埔族群約500人參加。 |
2002 |
歷經十五年的努力,噶瑪蘭族終獲政府承認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 |
2003 |
以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為主的族人,成立「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
2005 |
5月「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在行政院原民會屏東文化園區管理局搭蓋噶瑪蘭族傳統家屋。8月豐濱鄉新社部落香蕉絲工坊(聚會所)舉行Pagalan(啟用儀式)。 |
2007 |
日月潭「十三族台灣原住民族宣示傳統領域」活動,噶瑪蘭族代表有新社部落陳國先頭目、新社部落陳金龍前村長、行政院原民會噶瑪蘭族群代表謝宗修專門委員(新社部落)、豐濱鄉公所陳忠祥秘書(新社部落)、立德部落潘金財頭目、樟原部落潘嫦娥理事長等人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