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應用前鋒計畫(EPEE)
1930年代臺灣平埔族群影音資料整合應用與推廣放映計畫

凱達格蘭社會文化


歷史事件

凱達格蘭族歷年重要大事記

年代 事件 記載來源
1582年 7月西班牙船長法蘭西斯古(FRANCISO GUALLE)的航海日記記載,雞籠原住民駕船到大陸東海沿岸用鹿皮及黃金交換鹽、布、鐵、銅等物品。  
1626年 1626年5月16日西班牙人登陸台灣東北岸,佔領基隆港口的社寮島。拆除海邊房舍‧規劃港埠碼頭,建立全台灣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兼學校~諸聖堂,稱為托多士聖得(Todos-los-Santos),並建聖薩爾瓦多城(聖救主城) 伊能嘉矩《台灣番政志》
1628年 西班牙人佔領淡水。 同上
1632年 在Senaer社(淡水社支社)興建玫瑰聖母堂。 同上
1632年 日本人開了三艘帆船來到淡水港,裝滿鹿皮及其他山產回日本。 西班牙神父Rev. Jacint Esquivel, O.P.的報告
1633年 興建Santiago教堂,亦是社名三貂角的音譯。 伊能嘉矩《台灣番政志》
1626~1636年 西班牙人陸續征服台灣北部的三貂、基隆、八里、淡水、北投、松山、新莊…等地的凱達格蘭人。 同上
1680年代 搭搭攸社頭目Kinnarai帶領族人向清廷歸附 搭搭攸社口碑,伊能嘉矩於1896年11月28日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683年代 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漢人移民進入淡水河流域開發  
順治年間
(1644~1661)
峰仔峙社頭目Vaki.Gwanlin帶領族人歸附朝廷並從事耕作。 峰仔峙社口碑,伊能嘉矩於1896年11月28日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694年 毛少翁等三社原居在平原地帶,該年4月地震之後遷至磺山。 郁永河,《裨海紀遊》
乾隆年間
(1734~1795)
清廷在峰仔峙社附近設置土牛,峰仔峙社人全部遷到土牛外面現在位置。 峰仔峙社口碑,伊能嘉矩於1896年11月28日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乾隆5年
(1740年)
大稻埕附近的圭母卒社土目潘永桃歸順清朝,將部落一半租予漢民,建立奇武卒庄。1858年淡北的漳泉械鬥禍及該社,土目潘如正率眾避難至基隆河岸。禍亂平復後故地被漢民盡占,只有在避難地開闢新部落。 台灣文化志》,1975年東京刀江書院
1790年 原於新店溪上游沿岸的秀朗社舊址,由於經常受到水災,土地被河流沖,耕地不斷縮小,舊社的十多戶人家才一起遷到現(1898年)居的地方。 <淡北地方平埔族實地調查>,伊能嘉矩於1898年9月20日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790年 為躲避漢人的侵襲,錫口社頭人Onsin(王成)帶領部落裡的人,遷居至樟樹灣,將樟樹灣改稱作番仔寮。 <淡北地方平埔族實地調查>,伊能嘉矩於1896年11月20日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994年 7月7日「三貂四社文化搶救聯盟」到民進黨中央黨部遞交建議書,儘速擬定臺灣文化政策。立委翁金珠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公佈調查結果。

10月30日臺北縣政府、北縣文化中心、多族群文化工作室、凱達格蘭族文史調查研究小組策劃執行「凱達格蘭族文化探源——重返登陸地活動」,帶領民眾巡訪凱達格蘭族的文化遺蹟。
 
1996年 3月12日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廣場則改為「凱達格蘭廣場」。  
2002年 6月淡北十九社族親集結北投舊社,舉行失傳百年的祭祖會飲盛會。  
2003年 三貂社舉辦『三貂社文化節』,尋根走鏢祭祖,跳戲會飲系列活動。  
2008年 金包里巴賽文化節豐收祭,盛會包括文史資料展、舊社導覽、走鏢祭祖、牽曲跳戲、千人大踩街等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劉還月1998;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ianthro.tw/p/5715;山水人文學會http://s3s4.myweb.hinet.net/hist.htm;社寮島文史工作室http://sheliaoislandstory.blogspot.com)